尹江鳌答复称,近年来,自然灾害频发,给人民群众造成了较大的损失。比如今年上半年10大配资公司,我们国家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大概932亿元,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382亿元。金融监管总局推动保险业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,积极应对灾害事故,服务民生保障。具体来看:
这两天收到一个刚在国企辞职的网友发来的私信,他说自己在国企工作了3年,厌倦了按部就班的枯燥生活,想趁着年轻出去闯荡闯荡。
于是,他就在国企辞职了,去了很多大型企业面试,可惜面试了多家公司,人家都嫌弃他这嫌弃他那的,一直没找到工作。
他还拿最近一次面试的公司举例子,“面试官说我缺乏市场经验,不够接地气,还说我的简历写得像工作总结。”
这话听得我哭笑不得。
确实,在央企或国企待久了,有个感觉特别明显,那就是看啥都像是PPT上的内容,特别正式、特别规矩。
在央企或国企待久了,你会发现这里的套路真的不少:
写个材料,得经过层层审批,还得多方会签,麻烦得很;
开会,则是先传达上级精神,接着部署落实任务,最后还得上会研究一下;
干活就更别提了,得请示、得汇报,干完了还得总结经验。
你看看每天的日程安排:
早上9点,开始深入学习,提高思想认识;
10点呢,研究部署重点工作;
到了下午2点,开始整理迎检自查的材料;
4点呢,还有个专项工作推进会得开。
结果一天下来,写了八百字的请示,开了三个小时的会,批了两份文件,愣是一个实质性的决定也没做出来。
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:
你以为自己业务能力很强,其实早就被那些规范流程给束缚住了;
你觉得自己经验丰富,但一出门才发现,市场上的数字化转型跟不上,降本增效也做不来;
你觉得自己竞争力十足,但简历上写的全是分管、协调、统筹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。
说白了,这些年你都在干啥呢?
不就是用八个文件去落实一个文件,用六个会议去传达一个会议,把一个季度的活写成一年的计划,然后再用三年的时间去总结经验嘛。
有人就问了:那咋不早点跳出来呢?
我给你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:
新来的小林,满腔热血地想干出一番事业来。
结果呢,第一件事就是写“三重一大”的材料。
一个月下来,光开会就开得不行:
先是部门预沟通会研究,再是专项推进会部署,然后是集体议事会讨论,最后还得上会研究定稿。
材料也是改了又改,从初稿改到送审稿,再从送审稿改到报批稿,都不知道改了多少遍了。
等到评优秀的时候呢,领导笑眯眯地说:“你工作态度很好,就是资历太浅了点。”
再等一年,又说:“今年指标有限,还是轮到老同志吧。”
再等一年,还是那句:“关键岗位,得找有经验的。”
小林这才恍然大悟:
在央企或国企啊,看的不是能力,而是资历;
不是业绩,而是关系;
不是创新,而是按部就班。
这就是央企或国企的生态:
不是你不想进步,而是这环境逼着你做老好人,得会做人、会处关系。
每天还得被各种考核压着:
“三定方案”得汇报,“双对标”得总结。
“一把手”得陪会,“末等调整”得准备。
“述职述廉”得准备,“民主生活会”得开。
到了年底考核,那更是精彩:
“不能全优,显得不真实”;
“不能全差,影响团结”;
“不能真评,得讲政治”;
“不能实说,得讲平衡”。
最后你会发现:
指标是完成了,但人也差不多废了。
更要命的是思维方式:
在央企或国企,讲究的是程序合规,但出门后人家拼的是结果导向;
在央企或国企,强调的是稳中求进,但外面讲究的是快速迭代;
在央企或国企,天天琢磨的是如何汇报,但市场上拼的是如何创新。
有个老同事说得特别到位:
“在央企或国企待久了,连思考都是按文件格式来的,连走路都得等红头文件。”
不信你去问问身边的同事:
上次拍板一个项目,是啥时候?
上次不用请示就解决问题,是啥时候?
上次敢于承担责任,是啥时候?
估计都得说:“得研究研究再说。”
...
说到底,这就是央企或国企体制的悲哀:
一边喊着要改革创新,一边却把人才关在流程里;
一边强调要敢于担当,一边却把创新精神给束缚住了。
等到真被优化那天,领导还笑着说:“你能力是很强,就是不够圆滑。”
这还不是最讽刺的,最讽刺的是:
临走前你还得写个情况说明10大配资公司,总结一下自己是怎么被这环境给废掉的。
上一篇:张家港股票配资 直击2024国谈第二日:多个肿瘤药首次参谈 至少10个罕见病药密集登场
下一篇:没有了